Top

馆员书评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馆藏资源 >> 馆员书评 >> 正文

《瓦下听风》:在历史碎片中打捞被遗忘的乡村记忆

发布时间:2025年06月20日 11:02 | 点击次数:

一、边缘的叙事:被遗忘者的声音

《瓦下听风》是一部关于记忆、遗忘与抵抗的作品。它不书写宏大历史,不歌颂英雄伟业,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被主流叙事遮蔽的角落——瓦片之下,风声之中,那些微弱却坚韧的生命痕迹。作者以细腻的笔触,拾取历史的碎片,让那些被湮没的声音重新浮出地表。

 

在传统的历史书写中,小人物的命运往往被简化成数字、背景或注脚,他们的悲欢离合被时代的浪潮冲刷殆尽。而《瓦下听风》所做的,正是从瓦砾堆里打捞这些零星的记忆,让那些被遗忘的普通人重新拥有讲述自己故事的权利。书中的每一个片段,都像一块残破的瓦片,看似微不足道,但拼凑起来,却能还原出一幅更为真实的历史图景。

二、瓦下的隐喻:历史的遮蔽与显露

“瓦下”是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空间。它既是遮蔽物,也是庇护所。瓦片遮挡风雨,却也掩盖了阳光;它保护了某些记忆,却也使它们长期处于幽暗之中。而“听风”,则是一种主动的姿态——风无形无质,却能在缝隙中穿梭,带来远方的讯息,也带走被压抑的低语。  

作者通过“瓦下听风”这一行为,完成了一种历史考古学式的探索。他掀开覆盖在历史表面的瓦片,让那些被掩埋的声音重新被听见。这些声音可能是某个战乱年代里普通人的日记,可能是某个消失的村庄的口述传说,也可能是某个被拆毁的老建筑的最后叹息。它们不是官方档案里的“正史”,却是最真实的历史肌理。  

三、风的语言:记忆的流动与抵抗

风是自由的,不受拘束的,它掠过山川、城市、废墟,携带着不同时空的记忆。《瓦下听风》中的“风”,既是自然的风,也是历史的风,是那些飘散在时间里的故事。它们没有固定的形态,却能在某个瞬间,突然拂过耳畔,让人心头一震。  

书中记录的许多故事,都是靠口耳相传才得以保存的。这些记忆像风一样流动,时而清晰,时而模糊,但它们拒绝彻底消失。在官方叙事试图统一历史解释时,这些零散的记忆构成了某种抵抗——它们提醒我们,历史从来不是单一的,而是由无数个体的经历交织而成。  

四、聆听的意义:在喧嚣时代重获沉思

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我们的耳朵被各种声音填满,却很少真正“听”到什么。社交媒体上的喧嚣、短视频的碎片化刺激、新闻的即时轰炸,让我们的感知变得麻木。而《瓦下听风》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聆听方式——它不是被动接收,而是主动探寻;不是浮于表面,而是深入肌理。

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所记录的内容,更在于它所倡导的思考方式。它告诉我们,历史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既定结论,还包括那些未被书写的故事;记忆不仅仅存在于档案馆里,还藏在民间口述、老照片、旧物件甚至一片残瓦之下。真正的历史认知,需要我们俯下身,贴近地面,耐心倾听那些微弱却真实的声音。  

五、结语:在破碎处寻找完整

《瓦下听风》最终指向的,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与对记忆的珍视。它提醒我们,文明的延续不仅仅依靠宏伟的建筑和辉煌的史册,还依赖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体经验。当我们在瓦下听风时,我们听到的不仅是过去,也是现在,甚至是未来——因为风不会停息,记忆也不会真正消亡。  

这本书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。如果我们只关注宏大的叙事,而忽略那些细小的声音,那么我们理解的历史必然是片面的。唯有学会在瓦下听风,我们才能触摸到历史更真实的温度。



 

推荐人:徐贤凤

审 核:黎意慧

编 辑:李翰帆